除了打算尝试拉拢,钱天敦其实还有半截话没有说出来,如果利诱的手段行不通,那大概就只能使用武力威逼了。但不到万不得已,海汉并不想使用强硬手段去解决朝鲜国内的反对派,因为这很容易会招致更多的警惕和反感。</br> 对于海汉来说,最理想的情况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开发朝鲜的自然资源,而非花费大量精力时间去干涉朝鲜内部的政治斗争。只要这些项目开始有了产出,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朝鲜人会因为个人利益而选择站在海汉一边,到时候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br> 就如同海汉在大明海岸线上的占领区一样,一开始是遭受当地人的敌视和对抗,但随着当地的既得利益者群体越来越大,最终也还是摆脱不了真香定律。原本应该尽力维护大明利益的地方官府,到后来也大多选择了对海汉的动向装聋作哑,安安心心地拿一份海汉人孝敬的银子就好了。</br> 这种操作模式既然在大明能够取得成功,那与大明文化相通的朝鲜自然也不会例外,只是海汉在朝鲜的经营时间尚短,上层人脉不多,所以真正愿意为海汉站队发声的权贵极少。就算是金尚宪这种一力主张引入海汉援军来对抗清军的主战派,对于战后的各种经济合作也依然还是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并没有因为海汉出兵帮朝鲜退敌就选择表态支持海汉的战后开发计划。</br> 而对于金尚久来说,他与海汉人接触的时间相对较长,也很清楚这个族群是非常现实的一群人,收钱出兵来帮朝鲜打仗,打完仗就向朝鲜要求各种产业的开发经营权,目的性可谓非常强。今天的谈判过程他也在场,自家国王是怎么跟海汉人推来绕去打太极的,他全程看在眼中,说实话很是有点担心海汉人会不耐烦地翻脸。</br> 站在金尚久的立场上,他当然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保有主权和尊严,但同时他也很清楚在刚刚结束的这场战争中朝鲜所承受的经济损失有多么巨大,如果国计民生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重建,那国内对国王施政措施的质疑声只会越来越大。而是否与海汉合作,其实并非问题的重点,反对派要的是通过发声取得话语权,而非与海汉对着干,所以他的看法其实是与海汉人一致,认为首先得搞定官场上的反对派,让国王没有施政顾忌之后,就可以推动产业合作开发计划的施行了。</br> 以金尚久的地位,自然无法代海汉去完成这样的目标,他现在能做的也就是如对方要求的那样,提供一些有用信息来为海汉接下来的行动指路。</br> “目前对两国产业合作开发计划持反对意见的,主要还是金大人的政敌。他们未必是要与贵国做对,反对此事也是想争取国王的重视罢了,说是哗众取宠也不为过。”金尚久很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br> “政敌?你是指主和派的崔鸣吉?”钱天敦虽然对朝鲜官场的势力派别不是特别清楚,但也知道战前与金尚宪声望相当的政敌便是吏曹判书崔鸣吉了。</br> 金尚久点了点头承认了他的猜测:“没错,便是崔大人了。”</br> 崔鸣吉生于明万历年间,幼年时曾经经历过壬辰倭乱的战事,深知战争对社会和民众所造成的苦难。他在十九岁时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增广文科丙科及第,就此开始步入政坛。1623年朝鲜发生了宫廷政变,光海君被废黜,其侄子绫阳君,也就是现任朝鲜国王李倧即位,而崔鸣吉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就连李倧的起事时间也是由他决定的。李倧上位之后,便将他由吏曹佐郎提升为吏曹参判,封府院君,由此开始飞黄腾达。</br> 崔鸣吉的主和政见并不是近期才有的,早在天启七年,也就是海汉穿越者们来到这个时空的同一年,皇太极率军入侵朝鲜,史称丁卯胡乱,这个时候崔鸣吉便认为“国小力弱,虏势张甚,不如巽辞以缓之”,开始主张应与后金停战议和。</br> 然而丁卯胡乱之后,崔鸣吉便因为其主张而被国内视为投降派,顿时声名狼藉,备受责难。如果不是因为当年从龙有功,李倧看在这份旧情上一直罩着他,换个人早就凉透了。</br> 以崔鸣吉当年辅佐李倧上位的大功,如果不是他当初的议和言论引发了朝鲜国内的许多不满,早就应该坐上领议政位子,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朝鲜官场第一人了。但这位老兄并未吸取早年的教训,去年朝鲜开始收到风声,预感到北方的强邻又准备兴兵入侵,他就再次提出了应该通过和谈来解决两国争端的理论。</br> 这样的论调自然是遭到了以金尚宪为首的主战派官员无情的嘲笑,敌人要的是朝鲜俯首称臣,这是能谈条件的事吗?那变成了后金的藩属国之后,要如何向大明交代?退一万步讲,就算朝鲜肯认怂投降,敌人就会停战吗?怕不是答应了这个条件,后续还将会有一连串更为苛刻的条件等着朝鲜。</br> 唯有战斗才能救朝鲜,这样的言论最终还是在朝鲜国内的舆论中占据了上风。当然了,即便是再激进的主战派,也不会认为本国军队可以战胜清军,所谓的战斗可不是指孤军奋战,而是引入海汉援军之后再对刚刚改完国号的清国宣战。</br> 如果主战派最终没能请动海汉出兵,那么崔鸣吉或许还会有一定的话语权,毕竟他的政治主张也不失为一种解决争端的方案。但海汉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