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海汉数年来的用心经营管理之下,三亚地区的治安水平一直都还算不错,在海汉国肯定算得上是治安最好的城市之一。毕竟这里是作为海汉国首都的特殊存在,国家的绝大部分重要机构都集中在此地,治安的稳定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国家政局的稳定,而“稳定”这个词可以说贯穿了执委会治国政策的始终,哪怕与别国交战期间,也几乎从未影响到海汉国内的政局。</br> 虽然这次安全部与警察司的联合调查活动让三亚市面上出现了短暂的紧张情绪,但好歹这里是京城,见多识广的市民们也没有因为这些调查活动而太过惊讶,很快便将这事抛诸脑后。三亚每天都有许多吸引眼球的新闻出现,并没有太多人会去关心这种只与外国番人有关的案子,何况在外人看来这案子没头没尾,调查过程中也没什么八卦花边爆出来,普通人哪会有什么兴趣去跟进。</br> 对于调查工作最终的草草收场,对此感到不满意的除了葡萄牙人之外,其实当事的另一方也同样觉得没有完全达成自己的目的。</br> 苏克易坐在书房里一脸阴沉地听完了下属的汇报,然后抬抬手示意其退出去。他当天在与施耐德会晤时故意抛出“迭戈”号的消息,目的当然就是为了打乱海汉跟葡萄牙暗中安排的布局,让他们意识到这种小把戏其实根本就避不过东印度公司的耳目。同时苏克易也希望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让这两个国家以后不要再背着东印度公司去安排这些小动作。</br> 至于消息的来源,其实还真是如海汉安全部调查所得的那样,只不过是苏克易在某次外出就餐时碰巧听到了托马斯等葡萄牙人的交谈内容。极少有人知道苏克易其实早就自学过葡语,而他也从来不在外人面前展示这个技能,因此当日那群葡萄牙人酒后聊天,只道是没人能听懂他们的母语,竟然完全没有提防隔壁包间会有人尖着耳朵偷听。</br> 关于葡萄牙商船“迭戈”号的航程安排虽然是个机密,但苏克易拿到这个秘密之后却没什么用处。东印度公司的船只被限定在长江以南海域活动,也不敢轻易违抗海汉人的禁令,擅自去往北方海域活动。所以就算明知被海汉区别对待,苏克易除了心中气恼,其实也拿不出什么反制的措施。直到这次被施耐德请去,告知他今后的贸易规则必须要按照海汉制定的标准来执行时,他才想起用“迭戈”号的事来尝试跟海汉人讨价还价。当然结果是失败了,施耐德拿住了东印度公司的命门,根本就软硬不吃,而苏克易失望之余,倒也没有把失去利用价值的“迭戈”号太当一回事。</br> 苏克易完全没料想到当时一脸轻松的施耐德在事后就立刻报告了安全部,然后由安全部发动了一场规模颇大的调查行动,试图要查明走漏消息的环节。等他听到外面风声的时候,其实调查行动已经接近尾声了。因为本身就不存在主动出卖机密的客观事实,最终海汉没有抓捕任何人,案件的调查也是以不了了之而告终。</br> 苏克易没想到自己偶然所得的情报竟然在外面掀起了如此之大的风浪,早知如此,他就该好好再盘算一下,将这个消息的功用最大化,说不定还真能给海汉和葡萄牙人制造出一点乱子。仔细想想,还真是让他觉得有些懊恼,感觉错过了一个极佳的时机。不过冷静下来之后,苏克易明白这件事所需关注的重点其实并非在三亚,而是北方那条葡萄牙商船的去向。</br> 葡萄牙人被海汉获准进入北方海域,这对于东印度公司而言的确是一个小小的挫折,落后于竞争对手的滋味并不好受,苏克易也希望能够尽快将这个劣势扳回来。但海汉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安排,苏克易心里也是有数的,海汉对东印度公司的提防可从来都没放松过,哪怕这次是并非海汉要害地带的遥远北方海域,东印度公司也被刻意地排除在外。</br> 东印度公司的船如果想偷偷从外海溜达去北方也不是不行,但由于福建海峡以北就没有东印度公司控制下的港口了,前往北方的船只可以说很难在途中再进行补给,而这种时长极有可能会超过一个月。而且一旦在海上被发现踪迹,东印度公司或许就不得不面对海汉的惩罚手段了。因此尽管有自行前往北方海域的可能性,东印度公司还是一直都没有轻举妄动,以免得罪了海汉惹出更多的是非。</br> 之前苏克易认为葡萄牙人也去不了北方,所以并不着急突破这个关口,但如今既然知道海汉帮偏,他就不能再坐视局势朝这个方向继续发展下去了。但要如何才能让海汉人松口,允许荷兰商船也进入北方海域呢?</br> 便在此时,有下属敲门进来,向他呈上了刚刚从胜利港送来的公函。这是一封由往来于三亚与巴达维亚之间的荷兰商船所带来的公函,黄色羊皮纸信封上盖有东印度公司总督范迪门的火漆封缄,这表明里面装的可能是范迪门的亲笔函,或是由其签发的公司董事会的某项决议。苏克易验过之后,便从书桌上拿起裁纸刀,轻轻挑去了火漆封缄,将信笺取了出来。</br> 这封信是总督范迪门的亲笔信,内容是告知苏克易,东印度公司在近期终于将巴达维亚至班达海东岸的新几内亚岛的海上航线清理完毕,而班达海以北的马鲁古海海域内的香料产地,也在经过了漫长的接触和谈判之后,当地的部落在